中國正在收復外交失地
2011-07-19 10:36:04 來源:亞太博宇
看起來中國現在四面樹敵,危機重重,外交環(huán)境比以前更加不堪,但實際上,中國自建國以來一直面臨著這樣復雜險惡的外交環(huán)境,以前矛盾少發(fā)是中國韜光養(yǎng)晦的國策需要,現在中國正在多層次的試探美國,并開始收復外交失地……
抗議奧巴馬二度見達賴
奧巴馬16日在中國外交部提出嚴正抗議后,同達賴喇嘛在白宮地圖室(MapRoom)舉行了45分鐘的閉門會晤,比2010年的70分鐘會晤更為簡短。白宮方面透露,奧巴馬在會上重申美國不支持西藏獨立,并且強調中美雙方建立合作性的伙伴關系的重要性。發(fā)言人卡尼指出,達賴喇嘛則強調他并沒有尋求西藏獨立,并且希望他的代表與北京的對話可以盡快恢復。白宮發(fā)言人在會后表示,奧巴馬向達賴喇嘛重申他對西藏人民及保護西藏獨特的宗教,文化與語言傳統(tǒng)的支持,并強調對中國的藏民人權的重要性。他肯定達賴喇嘛致力于與北京的對話,鼓勵直接對話來化解分歧,一個有結果的對話對中方及西藏人民都是正面的。
中國于北京時間7月17日凌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表示,在北京緊急召見美國駐華使館臨時代辦王曉岷,就美方安排奧巴馬總統(tǒng)會見達賴提出嚴正交涉。中國駐美大使張業(yè)遂也在華盛頓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美國大使洪博培離任后,新任駐華大使駱家輝尚未履任。
達賴攜繼承人投石問路
在4個多月前宣布將政治權力讓渡于民選流亡政府總理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7月初再度訪問美國。這說明達賴喇嘛還是"退而未休",試圖發(fā)揮"政治余熱",在與美國政府的接觸中贏得一些支持的聲音。中共一直指責達賴喇嘛的"退休"不過是一種障眼術,從臺前到幕后一致的"藏獨"思路并無實質差異。據稱,達賴喇嘛此番訪美的主要任務是自7月6日開始在華府地區(qū)舉行為期10天的藏傳佛教"時輪金剛真言與灌頂儀式",隨行人員中包括現任西藏流亡政府總理桑東仁波切以及8月即將接任的民選總理洛桑森格。5日抵美后,達賴即與美國國務院次卿奧特羅進行了會面。有觀點認為,達賴此行依舊包蘊了太多的政治色彩。
分析認為,達賴喇嘛此番攜西藏流亡政府總理洛桑森格等主要人物進行為期10天的宗教活動,是因為西藏流亡政府與中共的對話無法回避,這將是未來接替達賴喇嘛政治權力的民選總理面對的主要問題,因此,達賴才積極發(fā)揮政治余熱,此番美國之行既是為接任者與美國繼續(xù)保持政治溝通途徑的鋪路之行,也是希望通過美國增加與中國當局接觸的可能性而投石問路。
周六在地圖室的會晤
美國總統(tǒng)會見外賓,一對一的會談一向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那是美國最高行政權力的象征。例如今年年初,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就是在這間辦公室與奧巴馬會談。但是奧巴馬與達賴喇嘛會晤時,不在橢圓形辦公室,而是在白宮的"地圖室"。一百多年前,地圖室是用來討論戰(zhàn)事進展的,房間內放置了各種地圖,因而得名。但是后來白宮另外設置了"狀況室",用來討論戰(zhàn)爭或其他重大狀況。如今"地圖室"早已不是公務房間,而是美國總統(tǒng)住宅的一部分,作為總統(tǒng)及夫人會客之用,主要是接待私人賓客。
熟悉華府政情的人士表示,奧巴馬在"地圖室"會晤達賴喇嘛,美國政府可以解釋為"私人會晤",或許可以減低中方的不悅。事實上,奧巴馬上一次與達賴喇嘛晤面,也是在"地圖室"進行。那是去年二月,是這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首次晤面。
美國總統(tǒng)或其他官員在星期六會晤訪客,也是很特殊的安排。偶爾有國外訪客在周末抵達華府,例如最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就是在星期天晚上搭機抵達華府。但是美國人重視休閑,因此避免在周末安排公務活動,例如陳炳德的軍禮歡迎儀式就是到星期二才舉行。這次奧巴馬選在星期六會晤達賴喇嘛,意味著"在公務時間以外"進行。
美國政府處理敏感議題時,經常運用這種"在公務時間以外"的手法。例如對臺軍售,或是臺灣的總統(tǒng)在美國過境,美國政府多次選在星期五下班時間后才宣布。這個作法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各媒體在周末的工作人員較少,不易炒作新聞。
誤判中國容忍度
近期中美兩國頻繁出現不同的信號,包括中國前所未有地允許美國參聯會主席馬倫近距離參訪機密海陸空軍事設施,體現出中方軍事高度透明化的舉動,也使中美兩軍關系短暫恢復到2010年1月對臺軍售及2月奧巴馬會晤達賴前的狀態(tài)。而奧巴馬在2011年依舊決定會晤達賴喇嘛,可能是美國行政及立法部門低估了中方對底線的認識。例如,美國國務院15日在國務卿希拉里的近半月歐亞之行中突然加入了深圳,會晤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稱對話中將涉及多項中美關注的議題以及中國在世界扮演的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對臺軍售、西藏及南海問題等兩國無法繞開且攸關中國主權的議題。而后,白宮隨即宣布將會見達賴喇嘛,兩者就可能是美國自作聰明的"加減法"。
對臺軍售和達賴問題所牽涉的均是中國內政,即是北京方面所定下的不可逾越的"紅線",任何觸動之舉,北京方面都會有所動作,稍有處理不當,兩軍甚至兩國關系都將再次遇冷。這將可能直接影響中國主席胡錦濤11月到夏威夷參加APEC高峰會,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年底的訪美行程。此次會晤將再度考驗中美關系,并可能影響副總統(tǒng)拜登8月中旬訪華、對臺軍售計劃以及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等兩國高層互動。
摩擦頻發(fā)源自中國收復外交失地
有學者認為認為,北京方面做出的回應是外交辭令。中國近年來的國力出現提升,希望西方國家在包括臺灣與西藏的核心問題上有所退讓。雖然美中兩國關系在將來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沖突,但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相互合作。經過7月初美國三軍聯席會議主席馬倫訪問后體現的兩軍關系升溫,雙方有足夠的互信及溝通,使得兩國可以在多個問題上有利益沖突,在全球政治問題上也有不同的見解,但依舊在一些有共同利益的問題上合作,為未來兩國建立一個"求同存異"的模式。
奧巴馬見達賴無疑包含著制約中國的因素,但比起他的前任來卻低調得多。奧巴馬的這種低姿態(tài),不妨被認為是對北京的一種交代,印證了中國抗議的效力。從歷史來看,美國無疑是達賴問題的始作俑者。只要中國繼續(xù)強大起來,使美國擔心有朝一日北京會挑戰(zhàn)美國地位而戚戚于心,華盛頓就不會放棄達賴這張牌。即使奧巴馬在下屆大選中失利,他的后繼者也照常會在白宮上演接見達賴這出戲碼。
在中美兩國國內政治、實力消長與國際地位均發(fā)生變化的新形勢下,兩國之間的戰(zhàn)略關系框架正面臨重大調整。隨著自身實力的迅速上升,在維持對美關系基本穩(wěn)定的前提下,中國將要求在上述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抬高政策底線,改變現狀,爭取主動。在中美博弈中,中方控球的時間更長了,而球越來越頻繁地踢到了美國那半場上去??墒顷P鍵問題是,當前中美關系的癥結恰恰在于,在中國越來越強烈地說"不"時,美國并沒有改弦更張的意圖和跡象。而美國不改弦更張,中美關系就難以維持穩(wěn)定。
事實上,現階段頻繁的爆發(fā)中美矛盾也在側面反映出中國實力已經上升到能夠正面單獨抗衡美國的地步,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正在嘗試收復外交失地??雌饋碇袊F在四面樹敵,危機重重,外交環(huán)境比以前更加不堪,但實際上,中國自建國以來一直面臨著這樣復雜險惡的外交環(huán)境,以前矛盾少發(fā)是中國韜光養(yǎng)晦的國策需要,現在中國正在多層次的試探美國,并開始收復外交失地,由此產生劇烈地外交爭端無可避免。所以,一味指責中國政府對外擴張或謾罵政府對外只抗議不動手都是誤導大眾,收復失地非一日之功,隨著中國自身實力和外交意圖的雙重擴張,越來越多的外交糾紛會伴隨在中國的和平崛起之路上。
抗議奧巴馬二度見達賴
奧巴馬16日在中國外交部提出嚴正抗議后,同達賴喇嘛在白宮地圖室(MapRoom)舉行了45分鐘的閉門會晤,比2010年的70分鐘會晤更為簡短。白宮方面透露,奧巴馬在會上重申美國不支持西藏獨立,并且強調中美雙方建立合作性的伙伴關系的重要性。發(fā)言人卡尼指出,達賴喇嘛則強調他并沒有尋求西藏獨立,并且希望他的代表與北京的對話可以盡快恢復。白宮發(fā)言人在會后表示,奧巴馬向達賴喇嘛重申他對西藏人民及保護西藏獨特的宗教,文化與語言傳統(tǒng)的支持,并強調對中國的藏民人權的重要性。他肯定達賴喇嘛致力于與北京的對話,鼓勵直接對話來化解分歧,一個有結果的對話對中方及西藏人民都是正面的。
中國于北京時間7月17日凌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表示,在北京緊急召見美國駐華使館臨時代辦王曉岷,就美方安排奧巴馬總統(tǒng)會見達賴提出嚴正交涉。中國駐美大使張業(yè)遂也在華盛頓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美國大使洪博培離任后,新任駐華大使駱家輝尚未履任。
達賴攜繼承人投石問路
在4個多月前宣布將政治權力讓渡于民選流亡政府總理的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7月初再度訪問美國。這說明達賴喇嘛還是"退而未休",試圖發(fā)揮"政治余熱",在與美國政府的接觸中贏得一些支持的聲音。中共一直指責達賴喇嘛的"退休"不過是一種障眼術,從臺前到幕后一致的"藏獨"思路并無實質差異。據稱,達賴喇嘛此番訪美的主要任務是自7月6日開始在華府地區(qū)舉行為期10天的藏傳佛教"時輪金剛真言與灌頂儀式",隨行人員中包括現任西藏流亡政府總理桑東仁波切以及8月即將接任的民選總理洛桑森格。5日抵美后,達賴即與美國國務院次卿奧特羅進行了會面。有觀點認為,達賴此行依舊包蘊了太多的政治色彩。
分析認為,達賴喇嘛此番攜西藏流亡政府總理洛桑森格等主要人物進行為期10天的宗教活動,是因為西藏流亡政府與中共的對話無法回避,這將是未來接替達賴喇嘛政治權力的民選總理面對的主要問題,因此,達賴才積極發(fā)揮政治余熱,此番美國之行既是為接任者與美國繼續(xù)保持政治溝通途徑的鋪路之行,也是希望通過美國增加與中國當局接觸的可能性而投石問路。
周六在地圖室的會晤
美國總統(tǒng)會見外賓,一對一的會談一向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那是美國最高行政權力的象征。例如今年年初,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就是在這間辦公室與奧巴馬會談。但是奧巴馬與達賴喇嘛會晤時,不在橢圓形辦公室,而是在白宮的"地圖室"。一百多年前,地圖室是用來討論戰(zhàn)事進展的,房間內放置了各種地圖,因而得名。但是后來白宮另外設置了"狀況室",用來討論戰(zhàn)爭或其他重大狀況。如今"地圖室"早已不是公務房間,而是美國總統(tǒng)住宅的一部分,作為總統(tǒng)及夫人會客之用,主要是接待私人賓客。
熟悉華府政情的人士表示,奧巴馬在"地圖室"會晤達賴喇嘛,美國政府可以解釋為"私人會晤",或許可以減低中方的不悅。事實上,奧巴馬上一次與達賴喇嘛晤面,也是在"地圖室"進行。那是去年二月,是這兩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首次晤面。
美國總統(tǒng)或其他官員在星期六會晤訪客,也是很特殊的安排。偶爾有國外訪客在周末抵達華府,例如最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上將就是在星期天晚上搭機抵達華府。但是美國人重視休閑,因此避免在周末安排公務活動,例如陳炳德的軍禮歡迎儀式就是到星期二才舉行。這次奧巴馬選在星期六會晤達賴喇嘛,意味著"在公務時間以外"進行。
美國政府處理敏感議題時,經常運用這種"在公務時間以外"的手法。例如對臺軍售,或是臺灣的總統(tǒng)在美國過境,美國政府多次選在星期五下班時間后才宣布。這個作法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各媒體在周末的工作人員較少,不易炒作新聞。
誤判中國容忍度
近期中美兩國頻繁出現不同的信號,包括中國前所未有地允許美國參聯會主席馬倫近距離參訪機密海陸空軍事設施,體現出中方軍事高度透明化的舉動,也使中美兩軍關系短暫恢復到2010年1月對臺軍售及2月奧巴馬會晤達賴前的狀態(tài)。而奧巴馬在2011年依舊決定會晤達賴喇嘛,可能是美國行政及立法部門低估了中方對底線的認識。例如,美國國務院15日在國務卿希拉里的近半月歐亞之行中突然加入了深圳,會晤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稱對話中將涉及多項中美關注的議題以及中國在世界扮演的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包括對臺軍售、西藏及南海問題等兩國無法繞開且攸關中國主權的議題。而后,白宮隨即宣布將會見達賴喇嘛,兩者就可能是美國自作聰明的"加減法"。
對臺軍售和達賴問題所牽涉的均是中國內政,即是北京方面所定下的不可逾越的"紅線",任何觸動之舉,北京方面都會有所動作,稍有處理不當,兩軍甚至兩國關系都將再次遇冷。這將可能直接影響中國主席胡錦濤11月到夏威夷參加APEC高峰會,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年底的訪美行程。此次會晤將再度考驗中美關系,并可能影響副總統(tǒng)拜登8月中旬訪華、對臺軍售計劃以及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等兩國高層互動。
摩擦頻發(fā)源自中國收復外交失地
有學者認為認為,北京方面做出的回應是外交辭令。中國近年來的國力出現提升,希望西方國家在包括臺灣與西藏的核心問題上有所退讓。雖然美中兩國關系在將來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沖突,但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相互合作。經過7月初美國三軍聯席會議主席馬倫訪問后體現的兩軍關系升溫,雙方有足夠的互信及溝通,使得兩國可以在多個問題上有利益沖突,在全球政治問題上也有不同的見解,但依舊在一些有共同利益的問題上合作,為未來兩國建立一個"求同存異"的模式。
奧巴馬見達賴無疑包含著制約中國的因素,但比起他的前任來卻低調得多。奧巴馬的這種低姿態(tài),不妨被認為是對北京的一種交代,印證了中國抗議的效力。從歷史來看,美國無疑是達賴問題的始作俑者。只要中國繼續(xù)強大起來,使美國擔心有朝一日北京會挑戰(zhàn)美國地位而戚戚于心,華盛頓就不會放棄達賴這張牌。即使奧巴馬在下屆大選中失利,他的后繼者也照常會在白宮上演接見達賴這出戲碼。
在中美兩國國內政治、實力消長與國際地位均發(fā)生變化的新形勢下,兩國之間的戰(zhàn)略關系框架正面臨重大調整。隨著自身實力的迅速上升,在維持對美關系基本穩(wěn)定的前提下,中國將要求在上述一系列重大問題上抬高政策底線,改變現狀,爭取主動。在中美博弈中,中方控球的時間更長了,而球越來越頻繁地踢到了美國那半場上去??墒顷P鍵問題是,當前中美關系的癥結恰恰在于,在中國越來越強烈地說"不"時,美國并沒有改弦更張的意圖和跡象。而美國不改弦更張,中美關系就難以維持穩(wěn)定。
事實上,現階段頻繁的爆發(fā)中美矛盾也在側面反映出中國實力已經上升到能夠正面單獨抗衡美國的地步,也正因為如此,中國正在嘗試收復外交失地??雌饋碇袊F在四面樹敵,危機重重,外交環(huán)境比以前更加不堪,但實際上,中國自建國以來一直面臨著這樣復雜險惡的外交環(huán)境,以前矛盾少發(fā)是中國韜光養(yǎng)晦的國策需要,現在中國正在多層次的試探美國,并開始收復外交失地,由此產生劇烈地外交爭端無可避免。所以,一味指責中國政府對外擴張或謾罵政府對外只抗議不動手都是誤導大眾,收復失地非一日之功,隨著中國自身實力和外交意圖的雙重擴張,越來越多的外交糾紛會伴隨在中國的和平崛起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