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經濟高歌猛進

2011-11-18 12:22:58    來源:亞太博宇

俗話說:金九銀十銅十一。2011年11月11日,在百年一遇的"世紀光棍節(jié)"面前,單身男女HOLD不住了,紛紛從城市的各個角落鉆出來,揮舞著手中的錢包去拉動GDP,讓原本應該處于銷售淡季的11月市場火了一把,也由此帶火了"單身經濟"……

光棍節(jié)引爆銷售奇跡

2011年11月11日因為擁有3個"11",被廣大網民戲稱為"世紀光棍節(jié)"。在這一天"淘寶商城"大力打造的"光棍節(jié)"購物狂歡引來了2100萬人集體瘋搶,涉及2000多家品牌店和數百萬件商品,創(chuàng)造了單日33.6億元的支付寶交易額,規(guī)模相當于整個香港9月日均消費品零售總額的4倍。商家永遠都知道該如何利用節(jié)日抓住更多的顧客。許多商家早在15天前就開始忙促銷,淘寶、當當網,京東、都清一色打出了促銷的旗號,賣鉆石的鉆石小鳥也推出了1500顆特價裸鉆,和滿1000元立減111元的大力度促銷來吸引這群年輕人的眼球。

這一天除被戲稱為"世紀光棍節(jié)"外,更因為6個"1"被笑侃成"六一兒童節(jié)"。6個1齊刷刷矗立,巧妙結合,就能被賦予新的時尚--單身青年極力推崇,或苦澀、或快活、或感慨、或激動,各種情愫揉成一團。但有一點不容置疑的是,這個民間自娛自樂的時尚,一能產生靈動的"鯰魚效應",攪攪一池春水。"光棍節(jié)"能夠為年輕人廣泛認同,還在于它為抒發(fā)一種沉悶的社會心理提供了出口,之所以成為光棍,概因房價高結不起婚,忙于工作無暇開展社交,現代人內心封閉缺乏開放的朋友圈子,對婚姻、愛情的起點有過高的期望……

愛自由女人主動單身

在女人30歲不結婚就成老姑娘的傳統(tǒng)觀念里,單女們被有色眼鏡惡意中傷。然而,這一現象正在逐漸變化中,因為她們中的很多經濟獨立,擁有話語權和社會地位的女性,不再是被迫剩下來的稀缺物種,而是主動選擇單身,不依附于男性就能實現人生價值的現代都市女性。而且越來越多的單女開始對自己的生活感到自豪。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越來越多的都市適齡人口選擇暫時或永久單身。而一些數字更具說服力,它們普遍顯示了都市單身女性更愿意選擇單身。2005年,北京30-50歲的單身者中女性超過六成,上海女性中認同單身的高達82%;2007年,上海抽樣調查顯示,單身女性增幅比男性略高,在某些地區(qū)數量上超過了男性,且離城區(qū)越近,單身的可能性就越大。

單女的出現,反映了女性獨立于家庭之外的獨立主體性的產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她們過著一種自主的生活,進入婚姻是一件可以等待和選擇的事情,而不是一件被迫去完成的事情。那些對傳統(tǒng)女性角色進行摒棄或者對傳統(tǒng)婚姻模式重新審視的單女,更容易認可自己的單身狀態(tài)。從客觀上說,城市化進程的變遷也影響了這些單身女性擇偶觀念的變化。而在主觀上,女性自主意識的增強,也讓她們不愿意去依附于某個男人,成為對個人負責并有獨立經濟能力的個體。女性自主意識的增強,還體現在她們愿意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對婚姻的選擇慎重而不愿草率隨意。女性開始尋求經濟獨立,自己攢錢買房,自有房產也可以作為婚前財產受到法律保護。這也說明了,如今女性的個人財產意識越來越強。同時,她們的投資理財意識也在增強。

性別失衡男人被買單

"單身經濟"一詞本為舶來品,經濟學家麥卡錫2001年在世界經濟類權威雜志《經濟學人》上提出了"單身女子經濟"這一概念,意為單身女性引發(fā)的經濟現象。如今,"單身經濟"不僅被市場擴大了概念,其性別差異也在逐漸縮小。因此,"單身經濟"摘掉了"女性"的帽子,無論衣、食、住、行,娛樂、社交、"充電"、養(yǎng)老,它的方方面面都開始展現出巨大的市場潛力。飯館酒吧都在揣摩著光棍的心思,他們不愛在家起火,他們迷戀大城市,偏愛單身公寓和小戶型;他們不按常理出牌,有了錢就去旅游,沒事兒就買輛兩廂車到處溜達;他們忙著考證,趁年輕,要為自己的事業(yè)奮力打拼。

不過這些都是小眾,更現實的是中國未來10年人口狀況一個重大挑戰(zhàn)在于出生性別的失衡。現在男性比女性多了1500萬,這個比重在未來10年中會持續(xù)上升,其結果會有將近3000萬男性找不到老婆。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女性意識的覺醒客觀造成了男人的無所適從。新女性逐漸崛起,舊男性日漸淪落。男人進一步失去自己,成為負擔的承載者和秩序的被改革者。女性的擇偶要求不斷提高,如今要求經濟條件好,而且還需要有共同的愛好和價值觀,滿足更多的心理需求。有投資家已經預見到了20年后中國的女性消費品市場,很簡單,將會由龐大的男性群體瘋狂為其買單。

第四次單身浪潮來襲

中國內地曾經出現過幾次單身潮,第一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受首部《婚姻法》影響所致;20世紀70年代末,知青為了返城紛紛離婚,引發(fā)了第二次單身潮的出現;20世紀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引發(fā)傳統(tǒng)家庭觀念的轉變,第三次單身浪潮來臨;到了20世紀末,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女性自主意識的提升,第四次單身浪潮逐漸顯現,如今,這種浪潮更明顯了。如果說以往的單身潮多是迫于客觀形勢,只是短暫行為,那么這次單身潮的特征就是主動者明顯增多了。

縱觀全球,單身潮也不是獨有的時代特征。21世紀以來,西方發(fā)達國家選擇單身(或推遲結婚)人群日趨增多,出現了"單身世紀"的說法。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在2010年9月28日公布的數據,在25-34歲的人群中,從未結婚的人數高達46.3%,已婚的僅占44.9%,單身人群首次超過已婚人群,成了多數。無獨有偶,亞洲也開始出現了這樣的趨勢,如臺灣地區(qū)"婦女婚育就業(yè)調查"的最新結果顯示,2010年臺灣單身女性有144萬(占女性總人口的15%),其中持獨身主義的女性有25.8萬人,占18%。

單身經濟充滿生命力

單身浪潮在讓更多父母憂心忡忡的同時,卻誤打誤撞地激蕩出"單身經濟"的繁榮。分析發(fā)現,其中不經考慮就購買奢侈品的單身消費者占28.6%;16%的人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場所;31.6%的人每月的最大開銷為自我娛樂消費或聚會等社交消費,為未來儲蓄保險的只有5.4%。這表明,現今的單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質量,崇尚高消費生活。除了單身公寓、高素質的單身交友網站和俱樂部持續(xù)紅火外,強調"生活保障"和"風險防范"概念的商業(yè)保險,以及以教育、養(yǎng)老為核心的理財險種應當都是"想他們所想"的對口產品。將這些概念發(fā)揚光大,無疑是一塊值得下大力氣培育的新興市場。

從經濟學原理角度來講,單身白領的收入很高,同時他們來自家庭、社會的負擔相對較少,更沒有來自婚姻的經濟壓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經濟活動中的成本"。高收入、低成本的消費結構,超前的思想觀念和消費觀念,都是單身經濟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單身經濟的生命力延續(xù)不僅需要單身隊伍的擴大,同時也需要生產者和銷售者必須緊抓市場的變化,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隨著單身人群的逐年壯大,無形中使市場形成了一部分相對固定的、有相同特征的消費群體,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單身經濟已在消費、投資、理財、文化等領域全面開花。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